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觀劇心得》 20100826【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

  


《影片一》
NETworks公司所製作的預告片段

  

演出資訊
  
劇名:【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
觀劇時間:2010年8月26日 7:30PM
觀劇地點:美國舊金山Golden Gate Theater
演員名單:

《Belle》
Sarah Rolleston
 

《Beast》
Justin Glaser
 

《Gaston》
Nathaniel Hackmann
 

《Lefou》
Michael Fatica
 

《Mrs. Potts》
Sabina Petra
 

《Lumiere》
Merritt David Janes
 

《Cogsworth》
Keith Kirkwood
 
 

《Madame de la
Grande Bouche》
Jen Bechter
 

《Maurice》
Christopher Spencer
 
 

《Babette》
Erin Elizabeth Coors

《Chip》
Jeremiah Frank Burch III

《Monsieur d'Arque》
Nate Suggs

  
楔子
  
一直以來在寫心得文上,最討厭的就是寫觀劇心得,因為若在觀劇的時候要記下許多演出的細節,就失去了觀劇的樂趣,加上觀劇也只能夠在現場上享受,若是在舞台上錯過的東西也不能夠倒帶重看或是重聽。不過既然想說要好好經營這個網誌,就先拿這個大家都很熟悉的劇來先試寫,希望大家可以看懂我拙劣文筆的心得文,在閱讀之前先簡單地看一下這次的製作設計以、舞台以及演員的簡短介紹影片。
  


《影片二》
裡面包含許多精彩的片段以及歌曲

  
話說這齣音樂劇對我來說也是意義重大,迪士尼在1995年的時候推出了第一個音樂劇,把它的娛樂版圖從電影圈拓展到紐約百老匯上,當時念國中的我對迪士尼的音樂劇推行的狀況不是很了解,對音樂劇也沒有研究,所以對於音樂劇的概念還是懵懂無知的階段。2002年那一年造訪美國,跟老姐一起去了紐約,當下【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還在百老匯上演,但是我本身比較想要去看【獅子王】(The Lion King),但是【獅子王】(The Lion King)在百老匯當時還是當紅炸子雞,買到票可說真的是一票難求,在退而求其次的情況下,毅然決定跑去看迪士尼當時另一齣音樂劇【阿依達】(Aida)而錯失了去觀賞【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的機會。依當時的觀念,想說【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是迪士尼的長青劇,應該不會這麼快就下檔,所以就跑去看【阿依達】(Aida)了。後來2008年有幸再訪紐約,只可惜當初的劇院已經換檔為迪士尼另一齣音樂劇【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了,這樣跟【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的錯身一差就差個八年,直到2010年初在舊金山念書時,從網路上得知他即將來舊金山巡迴的消息,才又再期待這場演出。
  


《圖一》
期盼多年的音樂劇終於來到舊金山巡迴了

  
【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是迪士尼的第一齣百老匯音樂劇,當初在百老匯上檔的時期我不時想要去紐約一探究竟,但是很可惜終究沒有機會造訪現場親臨。這兩年此劇在美國全美巡迴上演,於2010年8月17到29日短短兩週內於舊金山的Golden Gate Theater上演,得知訊息的我馬上興奮地向友人宣告,便也招集了不少在美念書的同學們一起逗陣來觀劇,最後以龐大的陣仗到現場看。在招集一同觀劇的同學中,其中一名美國同學說她曾經在紐約看過原百老匯版的卡司,這項資訊讓我羨煞不已,因為我本身也很喜歡原卡司飾演Belle的Susan Egan,只是現在也只能透過網路來一窺當時她所表演的情況了。
  
觀劇當日,與朋友們相約在劇院大門口,Golden Gate Theater的位置在兩條街的交界口,所以這個地點車水馬龍,十分熱鬧,可惜它位在舊金山較混雜的地區,一般人晚上是不會到這地方來閒晃的。進了劇院之後,一樓查票入口後面有小小的販賣區,裡面有各式各樣劇中的商品,依照慣例,我通常會買一本場刊,坦白地說,這本場刊要價廿美金實在是不怎麼便宜,裡面的圖片雖多且精美,不過比起我在紐約當時看劇的一般購買場刊狀況來說,大概貴了一般價錢約五塊美金左右,真是剝削我們這些死忠劇迷的荷包。場刊的封面一樣是野獸拿著一朵玫瑰花的剪影(見《圖二》),但是背景的配色卻是星空燦爛的深藍,而野獸的剪影也被華麗的圖騰給包圍,設計上比起黑底的設計精致許多。裡面所有的角色照片都是這次巡迴團的卡司,場刊內也附加一張這次巡迴團表演的演員照片以及個人資訊,很可惜場刊內並沒有放入替補演員的著裝照。
  

《圖二》
美國巡迴版場刊封面
 

《圖三》
Golden Gate Theater
(感謝Hammy提供)

觀劇心得-上半場
 
進場入座後看到舞台上簡單的設計,舞台被一個半透明的屏幕給遮著,邊框走華麗風格,而舞台的右上方有朵綻放的玫瑰花,顏色不時地改變,從粉紅到紅色之間緩慢地替換顏色。就定位後翻翻手邊的場刊以及playbill看看這次表演者的一些資訊,但是當劇要開始表演的時候,才聽到廣播說這場的Belle是由替代演員Sarah Rolleston來演出,一般的場次是由巡迴團主要飾演Belle的Liz Shivener來演出,曾經在youtube上看過Liz的演出片段,所以想說若能夠看到不同的卡司,也是種運氣呢!坐在一樓前方的我,聽到序曲緩緩飄入耳際的時候,心中一種莫名的感動油然而生,這個盼八年的音樂劇終於有機會盡入眼簾觀賞,心中的那種激動讓平時安分觀劇的我不停地在位上顫抖。劇初《Prologue》說書者用沉穩的口氣揭開故事的序幕,如電影版般,整段《Prologue》是用類似定格動作的方式,舞台前方有個半透明的屏幕框著整個舞台,所以表演者的面容並不明顯。是說在這個劇院燈光上有個蠻嚴重的缺點,許多重要的換景部分都可以明顯看得到演員們的更換動作,舞台上實在是不夠暗,所以當老巫婆轉變成美麗的仙女,或是當跪地求饒的王子轉變成醜陋的野獸時,若注意點看得話都可以看得到其轉換過程。後來發現仙女並不是由真人演出,而是利用機關將仙女的形體展現得像是在飛翔一樣,巫婆留下的魔鏡則是大得驚人,只要是野獸或是Belle要看鏡子的時候,鏡上就會讓佈滿金黃色的燈泡閃亮,代表著鏡子正在顯示某個人、事或物。《Belle》這首歌一直以來是我在【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裡面最喜歡的一首歌曲,一來旋律實在是琅琅上口,二來整個歌曲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將許多人物特性做了很明確的概述,三來整首歌需要考驗演員之間是否有十足的默契才能將這首歌曲一氣呵成地呈現,在《Belle》裡面裡面有三間手推式的屋子,場景巧妙的轉換也都需要靠這幾間屋子不時地游移讓觀眾感受到瞬息萬變的場景轉換。在麵包師傅與Belle的對話中,電影版內Belle提到的書本是《傑克與豌豆》,而這次在舞台版本卻是說《鐘樓怪人》,讓我有點小訝異。可惜這製作版本的演員感覺還不夠多,沒辦法把小鎮那種熱鬧氣氛帶動起來,Golden Gate Theater的舞台基本上來說並不是多大,之前看過【屋頂上的提琴手】(The Fiddler on the Roof)的時候也是在同一個劇院,但是整個舞蹈以及所呈現的人海戰術就實在是很值回票價,很可惜在【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中沒辦法從中感受到那份氣勢。雖然在人數上似乎沒有那種熱鬧程度,不過以炒熱氣氛來說,三位喜歡Gaston的花癡少女卻表現得十分逗趣,在下面《影片三》的部分可以一窺究竟。其實在網路上不難找到許多【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舞台版《Belle》這段的影片,而這個版本在所有演員走位上卻安排得蠻精巧的,串接也是蠻流暢的,所以當看完《Belle》曲末的時候心中依舊還是澎湃萬分。
 






《圖四》
以上兩張是Liz Shivener飾Belle,這衣服感覺真得還蠻村姑樣的打扮

 


《圖五》
全村的人對這位愛讀書的古怪美女議論紛紛
 

《影片三》
歌曲《Belle》的曲末,從影片可以看到這次巡迴版本其實演員並不多

 
Belle在曲末後碰上了無禮的Gaston,這段的內容與電影的沒有多大的差別,雖然飾演Gaston的Nathaniel Hackmann長得普普,並沒有達到我認為Gaston那種英俊挺拔的標準,不過他的歌喉大概是我這次該卡司裡面最欣賞的一位,還有他招牌秀肌肉的動作以及那賤賤的表情,讓我對這演員的印象加深不少。之後就是Belle的父親Maurice登場了,Maurice騎著他發明的機器出場(見《圖六》),一入場就發生他發明的機器故障,由於礙於更換場景,加上Maurice所發明的機械過於龐大因素,Belle與她老爹維修機器以及交談的場景就變成Belle家門口的前方空地。
  


《圖六》
Maurice乘坐著他發明的『砍柴機』入場,Christopher Spencer飾Maurice

 

很可惜的是,這個製作的版本把原百老匯原有新加的歌曲《No Matter What》給刪除了,所以這一橋段全部都是以對話方式呈現。當Maurice將機器修理好要試著操作這個『砍柴機』的時候,Belle跑到舞台左方的井口後面看著他老爹操作(感覺上她好像不太信任她老爸)。我覺得這個機器在設計上有點問題,我自己坐在一樓觀劇,但是劇裡面利用該發明來劈柴只有兩塊木頭,而且是在機器的後方,以觀眾的角度上很難察覺這個機器尾端有木頭會跑出來,實在是很可惜的地方。當Maurice對他的新發明感到信心十足,Belle將她手織的紅圍巾給她父親,讓他準備去參加比賽。Maurice開始哼唱起《No Matter What (Reprise)》之前,那個半透明的屏幕從上方降下,這段狼群追逐的效果透過半透明的屏幕,偽裝成狼群的演員穿著黑衣,變成了名副其實『背著狼皮的人』,這段的視覺處理感覺上蠻不錯的,唯一的大敗筆就是狼隻的動作不太矯健,動作也不像四足動物,無論視飛撲、長嚎、追逐等姿勢,只能說演技需待加強。Maurice被追趕到了城堡門口,進了門才將那半透明的屏幕拉起,這時候Lumiere與Cogsworth已經站在舞台中間了。
 
城堡內的設計,有許多可移動的階梯式平台,高低寬窄都有,所有的平台都可以隨意組裝並且可營造不同的場景氣氛。從Belle在城堡內的房間、野獸的西廂房、兩兩墜入戀情的圖書館等,都利用這樣的平台移動來展現不同的場景。由於這個舞台沒有可讓道具滑移的軌道,所以所有的平台都是靠著人力來移動,通常大多時間需要移動平台的地方,有演員穿著淺灰色的服裝來推移舞台上的小平台,他們的服裝設計感覺像是城堡內也遭詛咒的傭人們。這版本在其他傭人上所作的造型設計雖然頗精美,但是與原百老匯版的造型依舊是差了一截。燭台Lumiere的造型先來說,他並沒有像原百老匯一樣可以從燭蕊中噴出真火來,而是利用燭心的風扇以及燈光,吹起蠟燭上的白布,雖然遠看是尚可接受,但是感覺上也怪怪假假的。而時鐘Cogsworth的造型也沒有方方正正、有菱有角的,不過衣服造型上卻有點像是大提琴的樣子,以及別上像個鐘擺的領帶(見《圖七》)。茶壺Mrs. Potts是一個非常瘦的女士演出,服裝造型上即使依照茶壺那種線條弧度來設計,也是看起來沒有茶壺的感覺,在造型上對我而言有點小失敗。
 

《圖七》
左至右分別為Keith Kirkwood飾Cogsworth、Jen Bechter飾Madame de la Grande Bouche、Merritt David Janes飾Lumiere。
 

《圖八》
左至右分別為Sabina Petra飾Mrs. Potts、Jeremiah Frank Burch III飾Chip、Merritt David Janes飾Lumiere以及Erin Elizabeth Coors飾Babette

  
Maurice不請自來進入了城堡內發現了許多奇妙的『發明』,這時候熱心的Lumiere請Maurice坐上野獸的主位,雖然這場景利用燈光的轉換讓野獸好像突然出現在舞台上,但是在野獸出現之前從左側的帷幕就可以看到演員躲在布幕後面蓄勢待發。這次巡迴版的野獸是由Justin Glaser所飾演的,他的聲音若與電影版的相較,的確尖銳了不少,而且野獸的怒吼聲也是由樂隊的音效來處理,不過整個吼叫聲聽起來比較像是打雷聲,很難跟野獸的動作連接起來,而且每次野獸在吼叫的時候都沒有直接面對觀眾,有時候吼叫在動作上與音效上並沒有搭起來,兩者的默契上還真是應該要加強訓練。

 


《圖九》
野獸造型,演員Justin Glaser感覺上有點太瘦了,對他的努吼發功實在是有點不滿意

  

Maurice被野獸抓去以後,場景轉換到Belle的家門口,Gaston正打發著三位愛慕著Gaston的女孩們。Belle出現之後,就展開Gaston的求婚之曲《Me》,說實在的,Nathaniel Hackmann的聲音的確蠻適合Gaston這樣自大的角色的,他的聲音十分嘹亮且豪邁,表演的技巧也是讓觀眾會心一笑,可惜這個巡迴版在歌曲《Me》的動作設計上並不如百老匯版的花俏以及逗趣,裡面也有大量動作是需要Belle與Gaston搭配的,但是在有些地方如接手漏接、姿勢不穩等,在這首歌表現上明顯看出兩者的配合度不夠,我猜想可能是因為Belle當天的演員是由替補演員來飾演,所以看起來配合得動坐上有幾分生澀。當Belle將Gaston支開之後,Lefou出現了,Belle認出那Lefou脖子上的圍巾是她給她父親的,在積極尋問下毅然決定去森林一趟救出父親。
 
到了城堡內不下多久Belle就找到被禁錮的父親。這個監獄的設計也是利用其中一個移動平台,這個平台設計較為高聳(此平台是後來西廂房放置玫瑰的地方),有較陡的樓梯,而樓梯下的空間就是拿來利用為監獄的造型。野獸看見闖入的Belle馬上將他給趕走,這個橋段野獸會唆使的那些僕人,就是那些移動平台看似裝飾品的哪些演員們。最後Belle願意以他自己終身的自由來換取父親的釋放,以前在看動畫電影的時候,並沒有很深刻的體會,這次舞台版的演出才深深打動我心中一些對Belle的憐憫,畢竟自己最親愛的人將永遠都沒有辦法再見面,這是多麼無奈以及殘酷的情況。野獸帶領Belle到她專用房間的時候,路上提醒Belle千萬不要去西廂房,在這段的過程中,野獸竟然像是起了淫念般抓起Belle的頭髮聞了起來,讓我想到迪士尼第34部動畫長篇【鐘樓怪人】(The Hunchback of Notre Dame)某橋段,Frollo將Esmeralda的手扣起來,之後在她的髮上尋香,這橋段的安排讓我覺得有點不太適合小朋友觀賞。進了房間,野獸邀請Belle一同共進晚餐,三位僕人Lumiere、Cogsworth以及Mrs. Potts都教導他如何禮貌地邀請女方參予,只是野獸處處碰壁,憤怒的發只好回到他的西廂房去。在野獸離去沒多久就響起歌曲《Home》的旋律,這首歌是當初百老匯版新加的歌曲中我最喜歡的一首歌曲,這場Sarah Rolleston唱得還不差,下面是歌曲《Home》由Liz Shivener演唱,Sarah演唱到激動處並沒有像影片的Liz還跪下,而且這版本的歌曲沒有像其他外文版本有被濃縮過,是完整的版本,所以聽起來也頗過癮的。
 


《影片四》
Belle在失去父親以及自由時所唱出的歌曲《Home》,這次巡迴的版本並沒有縮減歌曲內容

  
極度憤怒的野獸發了飆似的回到西廂房拿起魔鏡,西廂房的位置在舞台右側後方,Belle的房間則是在舞台左側前方,野獸將金光閃閃的魔鏡對準了Belle,這時候所有的燈光轉換成魔鏡所散發出來的金黃色,主要燈光從野獸那方朝著Belle的房間射出,這段的燈光運用的不錯,讓人知道Belle房間是魔鏡所顯現出來的效果。野獸看著這樣無奈的結果,一旁逐漸凋零的玫瑰花緩緩地飄下一片花瓣,可能是我所座的位置角度不夠好,看不太到花瓣飄落的情形。
 
這時候場景轉換到失落的Gaston,但是場景感覺不太像是在酒吧,這段整體的造景不是很精緻。以前在看電影版的影片時候,並不是很喜歡這段的安排,也不喜歡《Gaston》這首歌曲,記得以前國中的時候念英文補習班,其中一個女老師當時她才廿多歲,告訴我她超喜歡Gaston這角色以及這首歌曲,因為她就像那花癡少女般一樣對Gaston這樣的男子所迷戀,看來這部影片對不同族群的觀眾還有不同層面的吸引力。雖然我對電影版的這段沒啥多大的興趣,但是舞台版的就將這段改得活潑有趣多了。我第一次聽百老匯版原聲帶的時候,《Gaston》有一段非常長的純音樂段落,我當初只是猜想這段應該是精彩的舞蹈,直到我這次看到現場,發現原來所有的演員都拿著啤酒杯開始跳起舞來,並且用杯身與其他的舞者互相敲打營造熱鬧滾滾的氣氛,讓我覺得整段真的精彩萬分,就連之後歌曲《Be Our Guest》的歌舞表演我都認為沒有這一段還要精采。另外當然也是我蠻欣賞飾演Gaston的Nathaniel Hackmann的歌喉,加上他的表演真的蠻風趣的,有時候看到他還會隱隱約約見到他有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在《火爆浪子》(Grease)裡面那種痞痞的樣子,真是喜感與歌喉兼具的演員。
 

《圖十》
《Gaston》整首歌都充滿著誇張的表演橋段
 

《圖十一》
歡樂騰騰的《Gaston》歌曲結尾,是我覺得比起之後的《Be Our Guest》還要精采
 


《影片五》
歌曲《Gaston》幾段精彩的片段
 

歡唱結束之後,Maurice突然闖進來告訴大家城堡中有之野獸將Belle禁臠,懇求大家想想辦法解救他心愛的女兒。這一段很難看得到Maurice失去女兒那種心急如焚的感覺,即使與Gaston以及酒吧裡的其他演員對戲的時候,面孔應該要是緊張焦慮的神情,但是他卻給我有種等著接下一句台詞的感覺,營造的惶恐感覺不夠強烈。眾人以為在開玩笑的他把他丟向屋外,之後Gaston與Lefou開始討論起Maurice這個怪老頭,這一段討論的內容舞台上只有Gaston跟Lefou,所以舞台配置上有點空。以舞台版本來說,《Gaston》以及《Gaston (Reprise)》兩首歌來說,感覺上比起電影版好看許多,可能是增加的歌舞部分頗合我的胃口的,算是我觀劇中意外的驚喜吧!
 
場景回到了城堡內,這一段竟然是燭台Lumirer與雞毛毯子Babette兩位調情戲碼,再次讓我懷疑這到底是不是闔家觀賞的迪士尼音樂劇,是說Babette的表現頗搶眼,運用的法式發音的英文也頗令人印象深刻,倒是Lumierre的法國腔就沒有那麼的重了。飢餓的Belle從房間出來,開始尋找食物,Lumiere將她帶至餐廳,開始整劇的高潮《Be Our Guest》。
 

《圖片十二》
Lumierre將觀眾帶進一個魔幻的美食世界裡
 

《圖十三》
歌曲最後的大合唱,算是整個音樂劇的重頭戲
 
當Lumiere邀請Belle到餐廳的時候,前方的帷幕降了下來,只剩下Lumiere與Belle兩個在舞台前方,直到開始唱了《Be Our Guest》的時候,布幕重心被拉上以後,舞台後方已經轉換成華麗的歌舞餐廳。老實說,我並沒有很喜歡《Be Our Guest》這首歌曲以及整段的配置,或許在網路上曾經看過超級豪華的百老匯以及倫敦版的影片之後,這個巡迴版的感覺上就似乎太過小巫見大巫了點。不過有注意到一點的是,百老匯版那些跳舞的刀叉造型是附在舞者的背後,而這個巡迴版的刀叉造型卻是用立帽的方式戴在頭上,我個人是比較喜歡尋回版這樣的造型,感覺上比較融為一體。雖然之前就知道Belle在《Be Our Guest》裡面會跟與刀叉碗盤們一同跳起大腿舞,這讓我想到當初去看【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的時候Ariel與眾海鷗跳起大腿舞是一樣的感覺,還頗不習慣的。整段表演最後當眾表演者唱到最後一句的時候,劇院兩旁噴出彩帶與亮片紙出來,把整個劇院弄得熱鬧非凡、氣氛高漲。
 


《影片六》
歌曲《Be Our Guest》把整個劇院氣氛帶到最高潮
 

看完這樣目不暇給的精彩表演,Belle早已被深深著迷,於是要求這兩位城堡重量級的家管們帶她去城堡內介紹。這裡其實比起電影版又多穿插了一個小片段,野獸並不知道Belle已經離開房間,他這時候走到Belle門口去找Belle時發現她並沒有應門,但卻又有聽到外頭有說話的聲音,於是探頭往外瞧。這一瞧,見到Lumiere與Cogsworth兩位帶著Belle在城堡中四處遊蕩,而他們的談話內容提及野獸的時候,Belle對他的感受是極度負面的,這讓在一旁偷聽的野獸傷心欲絕,獨自回到他的西廂房。其實這段在介紹城堡的橋段,也運用了平台的移動來達到場景的轉換。這時候左方的簾幕垂下來,西廂房的位置就在布幕的旁邊,好奇心重的Belle得知那是西廂房之後,把Lumiere與Cogsworth打發走,擅自闖入西廂房一探究竟,這段西廂房的探索過程並不如電影版般的神秘緊張,可能平台上的活動空間有限,所以Belle一下就走到玫瑰花的玻璃罩旁了,野獸其實已經在一旁看似藏匿好的樣子,突然一下蹦出來驚嚇到Belle。Belle連忙道歉並跑出西廂房,這時候野獸也追上Belle,用他粗壯的手掌把Belle的手臂舉起然後將人重重地往地上摔,在重摔Belle之後的野獸馬上跟Belle道歉,但是一經這麼摔,把Belle嚇壞了,於是Belle就放話說他不再信守承諾要離開城堡。懊惱不已的野獸回到他的西廂房,對著逐漸凋零的花朵開始唱起《If I Can't Love Her》,這段對我來說其實是頗震撼的,因為在觀劇得當下,當時我自己也有一些個人的情感問題,Justin Glaser終於發揮他的唱功實力,這首歌曲完全可以感受到他的絕望以及失落,尤其是他站在高塔上,我座在觀眾席時仰望著那高聳塔端的野獸長嘯,最後的那聲哭嚎,舞台後方看到Belle不顧一切地想要逃離這城堡的畫面,為整首歌曲帶來更大的傷痛,以前聽原聲帶時所領會不出的地方在舞台上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精巧的安排的確是做為第一幕結尾一個很棒的效果。
 

《圖十四》
這幾乎是我當初觀劇時所坐位置的角度,下方有兩個演員是這些移動平台的『推手』,也是城堡內被著了魔咒的僕人們
 


《影片七》
在Justin Glaser的詮釋下,《If I Can't Love Her》的確讓現場在座的我一起陪他心碎

 
當野獸結束他那哀傷長痛的歌曲,隨之上方半透明的布幕也垂下蓋住整個舞台的前方,而野獸後方的那輪明月也開始綻放若隱若現的玫瑰花,回到一開始我進戲院看到那樣的舞台畫面,接著就是中場休息時間。看完第一幕,基本上我心情依舊澎湃不已,中場休息時間久久不能自己,這依舊是我盼了多年的音樂劇,雖然整體製作與百老匯版本還是有些差距,但是從樂隊開始演奏到第一幕結束,我不時會回想到我小時候看動畫片的那種悸動,舞台的魔力以及渲染力已經強力滲透到我每條血管,十分期待下半場的演出。
觀劇心得-下半場
  
與一般音樂劇不同的是,通常一般音樂劇下半場會出現《Entr'acte》,也就是一般所謂的中場間奏,大多中場間奏的時後不一定每個觀眾都已經就定位了,這有點像是給觀眾的緩衝就座的時間,在【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裡面,《Entr'acte》卻有銜接第一幕結尾的劇情鋪陳。這時候半透明的布幕並沒有拉起來,並且布幕上還打著大雪紛飛的投影燈光,這時候就看到Belle在森林中奔走,突然舞台上跳進了幾隻兇猛的惡狼,可惜狼群的肢體動作還是太過擬人化了,感受不到狼群的威脅性,這時候野獸出現來營救美女Belle,是說個人私心地比較喜歡電影版裡頭的配樂,對於舞台版的感覺上就覺得沒那麼精彩。成功地英雄救美之後野獸也受了傷,Belle在城堡內幫著野獸擦拭傷口,Belle也藉此機會感謝野獸及時的營救,兩者也因此而更加認識對方。在擦拭傷口那一段,野獸的表演頗小孩子氣的,像是個長不大的男孩一樣,當Belle擦拭到了疼痛的傷口時,他那憋住忍痛的聲音以及表情逗得台下小朋友們哈哈大笑,話說回來,舞台版上的野獸比起電影版的來說,更加的有『人性』,在很多地方還會裝可愛,電影版的感覺上就略微『野性』以及『嚴肅』許多。
 
兩個在相處上漸入佳境,Belle緩緩在心中默唱著《Something There》,逐漸發現野獸的優點,野獸也是為了贏得Belle的芳心,決定送她一座圖書館。這版本的圖書館設計並不是利用背景道具建立龐大的圖書館場景,而是舞台上方落下一片畫似書海感覺的木板,老實說我第一次看到這麼簡略的圖書管場景,觀賞時候還是不掩內心的失望。之後Belle教導野獸閱讀亞瑟王故事的時候,兩者背對觀眾,這時候才看到野獸的尾巴是多麼的長。
 

《圖十五》
Belle與野獸之間兩者在閱讀上找到共同的樂趣,於是逐漸互生愛苗
 
當眾僕人見到Belle與野獸之間的進展,於是開始幻想再次回到人類的美夢,《Human Again》其實在原版的電影版是有的,但是後來還是被刪減了,是說我對這一段幾乎沒有很大的印象,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中間間奏的時候,Belle帶著野獸一同閱讀書籍,Belle請求野獸給她一次機會,邀請他一起共進晚餐,這一段還頗振奮人心的。緊接著場景換到了Gaston的小酒吧,原本在百老匯版新加的歌曲《Maison des Lunes》在這裡也刪除了,Gaston邀請了瘋人院的院長商討他周詳的詭計,原本是有歌曲的橋段後來改成全對話式的表演方式,多刪減一首歌曲還真是可惜。
 
城堡內,野獸準備與Belle共進燭光晚餐,此時響起《Beauty and the Beast》這首經典的主題曲,Mrs. Potts與Chip在一旁觀看Belle與野獸共進晚餐以及跳舞,《Beauty and the Beast》這首歌曲我到了這幾年才開始認為這首歌是真正的經典歌曲,小時候還認為這首歌曲沒有【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的《Kiss the Girl》或是【阿拉丁】(Aladdin)的《A Whole New World》來得好聽,但是這首歌的確很有歐式浪漫的味道,有種越陳越香的美感,《Beauty and the Beast》也大概是我鋼琴彈奏裡,第一首從迪士尼的樂譜中會背起來的歌曲,聽到的時候還不時注意樂隊伴奏搭配,的確是一首很令人陶醉的歌曲。Belle的晚禮服上,頭上頂個黃色的花環,看起來並沒有加分的效果,反而看起來更加俗氣,裙子摺疊所作成的層次感也給人家蠻低廉的感覺,野獸的造型反而中規中矩。在這次Belle與野獸的舞蹈裡,Belle的小碎步看起來有點像是日本藝妓的步伐,看起來頗生疏的,不過大致上算是流暢,雖然沒有到行雲流水的地步,但是整體上來說是還蠻好看的說。
  

《圖十六》
Belle與野獸的晚禮服定裝照,可惜Belle的衣服我不是很喜歡
 

《影片八》
Mrs. Potts所演唱的《Beauty and the Beast》讓整場觀眾陶醉在浪漫的氣氛中
 
共舞結束之後,貼心的野獸看到Belle若有所思的樣子,於是問了Belle是否有何心事,孝順的Belle非常思念當初被野獸驅逐的父親,野獸告訴Belle利用魔鏡可以看到他父親的樣子。Belle從魔鏡中看到前來營救自己的父親正困於森林裡,面容十分地焦急,這一段魔鏡依舊是金光閃閃,只是發現這段才感覺魔鏡剛開始閃的時候,Belle的表情就馬上轉換,好像有點太快了。這時候野獸看見Belle的表情,心裡也十分難受,於是放Belle離開去營救她的父親。看到這裡,自己也開始被野獸的決定有所動容,心裡的聲音也會不停地詢問自己,倘若我真的愛上一個人,會決定讓所愛的人幸福而讓他離開自己嗎?最近自己也有諸多類似的因素困擾,對於野獸的決定感到欽佩以及感動,若知道自己所愛的人能夠幸福快樂,即使對方的選擇不是自己,這樣的愛是真的需要學習而來的。當僕人問:「為什麼要讓她走?」野獸只是淡淡地說:「因為...我愛她。」這句話雖然簡短,但是當時卻紮紮實實地憾動了我地心,的確,當下的我或許過分濫情,但卻也從野獸對真愛的態度上學習了不少。
 
帶著父親回家的Belle,Maurice驚訝著為何Belle可以從那野獸的魔掌中逃脫?Belle這時候跟父親解釋她對野獸的觀感改變,然她自己也有所改變。《A Change in Me》是【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於百老匯在1998年9月9日的時候,由Toni Braxton新接任迪士尼的Belle所添加的新歌。也因此,只要是在1998年之後其他國家所發行的專輯裡面,都會有這首歌曲的收錄。這首歌曲是在【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裡面最喜歡的一首歌,第一次聽的時候是在迪士尼另一齣音樂劇【On the Record】裡面聽到的,當時就已經被優美的旋律給深深地打動了。第一次在現場聽,加上Sarah Rolleston的歌喉不差,我竟然也高興地『對嘴』了起來。

 
《影片九》
此影片是由Liz Shivener所演唱的《A Change in Me》

  
當Belle唱完這首歌之後,此時村民漸漸出現在舞台上,Gaston、Lefou以及瘋人院長Monsieur d'Arque都出現在舞台上了,聲稱他們聽到Maurice說Belle已經被一頭巨大的野獸給抓走了,所以他們作勢要將Maurice捉進瘋人院。Gaston從舞台右方Belle家後面慢步出來,Gaston告訴她若她願意嫁給他的話,他就願意考慮讓院長不將Maurice給帶走,之後Gaston更是強吻了Belle。看到強吻的這一幕,在台下的前方某位小朋友突然很大聲一聲「呦~」的聲音,整個戲院都聽到那小朋友的叫聲,引起全場哄堂大笑。Belle為了證明她的父親所說的沒有錯,拿起野獸留給Belle的魔鏡展示告知村民真的有那頭野獸的存在。在村民鼓動下,Gaston集合村裡的人前往城堡去抓下野獸。這時候舞台前方半透明的屏幕又降下了,所有演員走到舞台的左方,屏幕上打著如細雨般的投影,地版也噴起了乾冰,感覺他們真的有如跋山涉水般地來到野獸的城堡。這時舞台右方降下城堡的大門,當所有怒民們進去城堡的時候,城堡的大門以及前方的屏幕都一起被拉上去。是說Gaston與野獸之間的打鬥感覺都蠻假的,感覺上就是那種做做手勢,打架的地方也是在西廂房的樓梯間,最後Gaston由西廂房的頂處摔了出去,但是還沒有看到他跌出去整場的燈光就已經暗了,而是利用音效以及Gaston的慘叫聲讓觀眾得知Gaston墜樓而死。
 
傷勢嚴重的野獸經由Belle攙扶到舞台中間靜躺,這時候又回響起《Home (Reprise)》的旋律。這時候舞台只有兩盞聚光燈,一觸是從上方往下打在Belle以及野獸上,另一盞則是從遠方打到舞台上,打在舞台後方的西廂房裡的玫瑰花罩。當Belle意識到野獸離去的時候,終於按耐不住她心中對野獸的感覺,在最後一片魔法玫瑰花瓣凋落之前對野獸說出「我愛你」。這時候舞台燈光開始產生變化了,野獸的身體也慢慢漂浮起來,而他的形體也開始慢慢改變。之前在網路上看一些劇院拍攝的片段,都還是很好奇他這到底是怎麼從野獸變換成英俊的王子?這次觀賞中於看到『破綻』,主要是因為燈光的部分還是太過於明顯,所以演員的一舉一動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的,從野獸變身為人類的演員將他的面具迅速拿開並且往Belle的方向丟去,在下方的Belle也沒閒著快將丟下來的面具藏好。變身為英俊的王子後,Belle馬上認出他就是之前的野獸,倆倆跑到台前,上方放下了紅布幕。這時所有被施魔咒的器具全都變回人類,所有變回人類的的演員中,觀眾呼聲最大的竟然是Chip,因為他實在是太可愛了。最後Belle與王子倆倆盛裝出現在偌大的舞台上翩然起舞,最終的大合唱真得很令人感動。
 
雖然這只是個童話故事,但坐在台下的我卻是萬分的激動,雖然我觀劇經驗已經累積了不少,這樣童話故事幸福快樂的結局也屢見不鮮,但是可能真的基於當時我自己本身的狀況下,當下我不時拭去快要落下的淚珠,除了感動之餘,心中有多了分感慨。當初也很希望能夠與喜歡這個音樂劇的好友一同觀賞,雖然事與願違,但能夠看到這樣精彩的演出也足夠讓我滿足了。
 
 
後記
  
回想當初四月份興奮地告訴朋友【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來舊金山巡迴的消息,沒想到被澆了桶冷水稱之為『老戲』,對這樣的話題感到不感興趣,朋友也提及若是荷蘭版的製作來美巡迴的話才比較會考慮。說實在的,很不苟同這樣的說法,戲無新舊之分,每個人接觸戲的時間點都不一樣,每個製作團隊也不盡相同,即使是有歷史的戲,每次觀賞也會有不同的觀後心得,若是這樣興沖沖地與人分享得到得回應卻有如熱臉貼冷屁股,這樣怎麼還會有動力想要讓人再繼續分享下去呢?對我而言,老戲、新戲、劇評口中的經典或是票房毒藥等對我而言是沒有多大的意義,我喜歡看劇、喜歡自己去領悟品戲、我喜歡這種娛樂產業、我喜歡對任何要去觀賞的劇充滿期待。【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無論在電影上或是舞台版上都有一定的歷史地位,在我的心目中,它還是我自己心目中的經典。或許是戀舊的個性,我喜歡一再反覆觀賞電影版的DVD,手邊也收藏了十多個舞台版本的CD,自己也看過百老匯、倫敦、比利時、匈牙利以及荷蘭諸國觀眾自行拍攝的影片,但終究不敵在現場觀劇的魔力。
  


《影片十》
歐洲各版本的《Home》以及《A Change in Me》

  
以上各個版本的Belle,分別為《荷蘭版》Chantal Janzen、《西班牙版》Patricia Paisal、《德國版》Katrin Löbbert、《義大利版》Arianna、《俄羅斯版》Natasha Bystrova。其中《荷蘭版》、《俄羅斯版》以及《義大利版》的Belle都灌製過該國錄音版的【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沒有辦法親臨歐洲劇場的我,今年年底準備給自己一個邁入而立之年的大禮物,默許有幸可以觀賞到其他版本的製作,若有機會,再將它轉換成文字與喜愛音樂劇的大家分享。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音樂劇CD收藏史


《圖一》
此篇文章是我在2010年於美國舊金山求學時期寫的
 
目前所收藏的CD放在台北家裡面,買音樂劇的習慣是把它轉成mp3檔,然後就將CD永遠封存起來,這樣做法好像有點蠢,等到以後賺大錢買了高檔的影音設備之後再來將這些收藏的寶貝拿起來好好地聽一回吧!音樂劇就是有這樣的魔力讓人陶醉在其中,雖然這是總是被朋友嫌棄這是一項昂貴的興趣,但是不可否認,它的確帶給我許多許多的美好回憶,以下也就簡短地介紹一下我音樂劇CD的收藏歷史。
 
真正開始認真收藏音樂劇CD,大約有8年的光景,已經不記得我人生中的第一張音樂劇CD是哪一張了,大概是1997年迪士尼推出的音樂劇【大衛王】(King David)演唱會版,因為印象中我手邊所收藏的【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百老匯版是艾迴發行的版本,當時迪士尼在台灣CD的發行權是在2001年從滾石唱片轉由艾迴發行,所以我想我手邊最早開始收藏的第一張音樂劇CD,應該是當時還在瘋狂迷戀迪士尼周邊的時期所買下的CD專輯。雖然【大衛王】(King David)這張專輯我早在1997年時就已經將它入手,但是其實等到我1999年高三考大學那一年,那個還在用CD隨身聽年代的時候,我在圖書館努力K書不經意地拿起來聽,聽了一回以後才發現驚為天人,雖然已知道Alan Menken作曲功力了得,但是對聖經故事不熟悉的我卻聽得津津有味。很可惜當時英文聽力還不夠好,沒辦法體會Tim Rice的作詞功力,後來慢慢開始接觸了音樂劇的世界以後,才發現這位才子的寫詞功力真是一流,也是因為音樂劇的關係,雖然不會讓我的英文突飛猛進,但是也讓我在學習英文上沒有多大的障礙。之後迪士尼在台灣發行百老匯製作的CD如【阿依達】(Aida)、【獅子王】(The Lion King)等,才真正開始慢慢了解音樂劇是什麼娛樂產物。


《圖二》
【大衛王】
(King David)

《圖三》
【美女與野獸】
(Beauty and the Beast)

《圖四》
【獅子王】
(The Lion King)
 
大三的時候老媽要我去美國找在波士頓念書的老姐,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個轉折點,音樂劇徹底征服了我,在美的這段期間,姊姊帶著我跟老媽一同遊大蘋果,在紐約我看到我人生中的第一齣音樂劇【阿依達】(Aida)。我永遠無法忘記2002年8月27日這一天,這樣的娛樂產業把我震懾得一愣一愣的,雖然【阿依達】(Aida)音樂劇CD我已經在台灣不知聽過好幾回了,但是現場所帶給我的震撼的確比起只有從CD上望梅止渴的感受更加強烈。回國後我也升上閒閒的大四,於是就開始積極地在學校圖書館內搜索任何有關音樂劇的資訊以及影音。好在學校的圖書資源非常的豐富,期間看了許多在台灣、美國發行的音樂劇影片如【約瑟夫的夢幻彩衣】(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變身怪醫】(Jekyll & Hyde)、【鐘樓怪人】(Notre Dame de Paris)、【激情】(Passion)、【拜訪森林】(Into the Woods)等,也接觸到不少著名音樂劇的電影,如【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從軍樂】(Bye Bye Birdie)、【阿根廷別為我哭泣】(Evita)、【恐怖小店】(Little Shop of Horrors)等,許多音樂劇的資訊讓我目不暇給,當下也意識到原來音樂劇的世界是這麼樣的廣闊,在大四那一年開始慢慢收藏在台灣有發行的音樂劇CD。從簡易入手的一些Andrew Lloyd Webber的音樂劇如【愛的觀點】(Aspects of Love)、【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萬能管家】(By Jeeves)、【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以及【美麗遊戲】(The Beautiful Game)等等,再來就是收藏在台知名度較高的音樂劇如【芝加哥】(Chicago)、【吉屋出租】(Rent)、【媽媽咪呀】(Mamma Mia!)、【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火爆浪子】(Grease)以及【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等,當然也是必定會收藏號稱為90年代四大音樂劇的【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西貢小姐】(Miss Saigon)以及【貓】(Cats)的各版專輯。當時許多音樂劇在台灣也曾有發行過不同的版本,但是我本身對版本的概念完全不了解,只知道不同的專輯裡面的演員以及歌手不一樣,但是卻很少去比較之間的差異。直到後來收藏到【西貢小姐】(Miss Saigon),當時在台灣發行過兩個版本,一個是1989年倫敦版,另一個是1995年發行的環球版本,這時候才真的會開始去了解版本之間的差異,以及比較各版本在錄音、編曲、演員詮釋上的優劣,以及許多個版本整體編制上的差別,從中發現許多有趣的不一樣,於是開始沉迷於版本的收藏。

 
《圖五》
【芝加哥】
(Chicago)

《圖六》
【吉屋出租】
(Rent)

《圖七》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圖八》
【歌劇魅影】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圖九》

【西貢小姐】
(Miss Saigon)

《圖十》
【貓】
(Cats)
   
話說收藏的時期而言,買CD最兇的時期應該是我在當兵的時候,那時候也是我開始會上美國亞馬遜以及ebay購買網購的時期。當時也從amazon網站中了解原來同一個帳號在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以及英國是可以共同使用的,所以當時也開時收藏不同語種的音樂劇CD。雖然當時身於遠在對岸的馬祖報效國家,但是一有時間上網就會往網咖跑去買CD,在馬祖北竿那裏一個小時上網要40-60元天殺的價錢,北竿島民真是把阿兵哥血汗錢每個都吸個精光,不想要浪費太多錢在網咖裡面,於是就必須練就在有限的時間內上網搜尋想要買的CD,這對動作慢吞吞的我來說還真是一大挑戰,由於當時下單的時間緊迫,有的音樂劇在毫無概念下就下單也是本人當時的一項愚蠢行為(雖說現在也沒有進步多少),但是印象中整個當兵時期把許多比較有名的音樂劇,且在台灣沒有發行的音樂劇CD就開始慢慢收藏了起來。這段期間到退伍以後收藏除了百老匯以及倫敦西區音樂劇以外,還有法文音樂劇、德文音樂劇,以及更多更多種類的音樂劇呈現方式,於是這段時期也開始慢慢去了解不同國家所創作出來的音樂劇有哪些不一樣的製作方式。以法國音樂劇而言,相信有接觸過音樂劇的朋友一定曾聽過來台灣的【鐘樓怪人】(Notre Dame de Paris)、【小王子】(Le Petit Prince)以及【羅密歐與茱麗葉】(Roméo & Juliette),除了以上曾經造訪過寶島的三齣音樂劇以外,還有如【亂世佳人】(Autant en Emporte le Vent)、【太陽王】(Le Roi Soleil)以及【十誡】(Les Dix Commandements)等等著名的法國音樂劇。而德文的音樂劇最盛行的是在德國以及奧地利兩國,著名的音樂劇則是以1992年在維也納首演的【伊莉莎白】(Elisabeth)廣為音樂劇愛好者熟悉,迪士尼音樂劇【鐘樓怪人】(Der Glöckner Von Notre Dame)也在1999年於德國柏林首演,目前也只有發行德文版的專輯。另外還有許多德語音樂劇如【瑪麗皇后】(Marie Antoinette)、【蝴蝶夢】(Rebecca)、【莫札特】(Mozart!)以及【吸血鬼之舞】(Tanz der Vampire)等等。在許多國際的音樂劇專賣網站裡購買了許多音樂劇的CD中,也見識到原來世界上有這麼多國家發行過這麼多版本的CD,感慨這麼多音樂劇怎麼會聽得完呢?不過收藏的樂趣也當然就是它總是推陳出新,讓你對這項娛樂產業總是保持著一定的新鮮感,於是後來陸續收藏許多不同語言版本的CD,如荷蘭版的【鐵達尼號】(Titanic)、瑞典版的【棋王】(Chess)、加拿大多倫多版的【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丹麥版的【西貢小姐】(Miss Saigon)、韓文版的【悲慘世界】(레・미제라블)、希臘版的【國王與我】(Ο βασιλιάς κι εγώ)、巴西版的【真善美】(A Noviça Rebelde)等等,這些外語版本雖然都聽不懂,但是對這些劇總是有一定的熟識度,所以聽聽不同的版本總是有不同的樂趣。


《圖十一》
【小王子】
(Le Petit Prince)

《圖十二》
【伊莉莎白】
(Elisabeth)

《圖十三》

【鐘樓怪人】
(Der Glöckner Von Notre Dame)

《圖十四》
【棋王】
(Chess)

《圖十五》

【國王與我】
(Ο βασιλιάς κι εγώ)

《圖十六》
【真善美】
(A Noviça Rebelde)
 
收藏各個版本CD已經到了某種狂熱的地步,除了某些線上網路商店可以購買的CD之外,也委託了不少在國外的朋友幫忙購買,像是在西班牙遊學的學妹託買【悲慘世界】(Los Miserables)西班牙文版,在維也納出公差的朋友幫忙買【艾薇塔】(Evita)布萊梅版,到日本音樂劇朝聖的朋友買到【蝴蝶夢】(レベッカ)日文版,在菲律賓旅遊的網友也在寺廟取得結緣商品音樂劇【佛陀傳】(Siddhartha)的影音產品,在比利時念書學弟幫買【Daen】比利時版,更誇張還請素不相見國中同學的同事在布拉格蜜月旅行幫忙買到【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捷克版等等。後來在網路上認識許多各國音樂劇的同好,也就請他們幫忙尋找當地音樂劇,如波蘭網友就千里迢迢跑到首都華沙幫我買【吸血鬼之舞】(Taniec Wampirów)波蘭版,在俄羅斯念書的網友也幫忙我買到只有在劇院發行【美女與野獸】(Красавица и Чудовище)兩個版本的俄羅斯版,義大利網友也是幫我跑到羅馬幫我買到只有在劇院發行【貓】(Cats)的義大利文版,韓國網友也幫寫信到劇場幫我留下【穿牆人】(벽을뚫는남자)的韓文版,希臘的網友也是熱心地來回雅典幫我採購到【恐怖小店】(Τo Μαγαζάκι του Τρόμου)的希臘版,荷蘭網友更是熱心幫我買到許多不易入手的荷蘭版CD如【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泰山】(Tarzan)、【林布蘭傳】(Rembrandt)、【安妮】(Annie)、【酒店】(Cabaret)、【名揚四海】(Fame)、【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等等荷蘭版本的錄音專輯,有這麼多國際友人的幫忙,也真的要感謝他們才能讓我的收藏如此多元以及豐富。後來來到美國念書以後結交許多外國朋友以及同學發現更有許多不一樣的音樂劇地區製作,如泰國纏綿悱撤的愛情故事【畫中情思】(ข้างหลังภาพ),韓國人引以為豪的電視劇改編成音樂劇的【大長今】(대장금)等,無一不是我不去跟這些朋友死纏爛打地要求回國時候請他們從當地買給我地區製作的CD,收到CD當下,心中也萬分感謝這些曾經幫助我的朋友同學們,真的萬分感激。

 
《圖十七》
【蝴蝶夢】
(レベッカ)

《圖十八》
【佛陀傳】
(Siddhartha)

《圖十九》

【吸血鬼之舞】
(Taniec Wampirów)

《圖廿》
【穿牆人】
(벽을뚫는남자)

《圖廿一》

【泰山】
(Tarzan)

《圖廿二》
【畫中情思】
(ข้างหลังภาพ)
  
若是以我第一次觀劇以後才開始對音樂劇認真的日期來算,我開始喜歡音樂劇也快八年了,這段時間音樂劇是我的精神糧食,陪伴了我這麼多日子,收藏的CD也近千片了,是說若破千的話應該要來寫個謝文給曾經幫助我的朋友群們。之前因為自己的事情,對於收藏CD失去了動力,再加上本人駕馭文字的功力時在是太淺了,所以網誌形同虛設,目前自己也是忙於課業。不過最近又開始有收藏的動力,所以一旦有在音樂劇上的收穫,我盡量還是可以來這一塊屬於我自己的園地分享給大家,希望喜歡音樂劇的朋友們在收藏上、觀劇上、甚至是情緒上對音樂劇有任何的意見想法,並願意與我分享的話,很希望可以跟也喜歡音樂劇的大家做做交流,樂於與喜歡音樂劇的各位做朋友。當然也很希望各位若有任何可購買音樂劇專輯的管道,也歡迎大家能夠多透過此網站來交流。現在許多人都開始不收藏CD,而是猛下載線上免費提供的音檔,雖然收藏這件事情的確是非常傷財的,但是總是認為收藏實體CD的樂趣比起下載音樂卻來得更有充實感。收藏的過程中,最貴的是【貓】(Cats)1991年墨西哥版,至於敗家的價值多少實在是不太好意思公佈。最感謝的收藏是【西貢小姐】(Miss Saigon)1997年荷蘭雙CD版請朋友三更半夜起來幫我從ebay下標買到,這位朋友也幫我購買過以及贈送過我不少音樂劇CD,購買的如許多日版音樂劇如【悲慘世界】(レ ミゼラブル)2003年於東寶發行的四個版本,更贈送我【三劍客】(Tři Mušketýři)2004年捷克版,在這真是由衷地感謝這位朋友。最訝異的收藏是【鋪軌】(Making Tracks)2001年現場版,這張只有在台灣上架過沒多久就下架了,很幸運在露天拍賣找到。還有很多很多的收藏也真的要感謝很多朋友,謝謝你們的幫忙,若有時間精力,我會將這些收藏已經聆聽後的心得逐一轉化為文字,讓更多喜愛音樂劇的朋友得以分享。


《圖廿三》
【貓】
(Cats)

《圖廿四》
【三劍客】
(Tři Mušketýři)


《圖廿五》
【鋪軌】
(Making Tracks)
  
這是我的音樂劇收藏網址,每張都是我辛苦收藏的實體CD!